原标题:在个体中寻找共性,在微尘中呈现大千近期,一部关注大众心理健康、围绕心灵探索与治愈而展开叙事的电视剧《女心理师》正在热播。在国产剧中,有关心理题材的作品较少,以心理师这一职业作为镜像的都市职场剧则更为稀缺。在过去的影视剧中,心理元素大多被广泛运用到悬疑侦查破案的环节中,融入犯罪心理学的元素,而《女心理师》这部剧则将心理健康与心灵关注这一命题置于身边每一位普通人,奔走在大众之间,寻找救人救己的良药。剧中每一位人物的设置极具个性而又带有共性,他们不仅代表着慌乱的个体,更代表着人海中迷茫的众生。在第一集伊始,一组长镜头暗藏玄机。一位身着黑衣的滑板少年穿越过人潮涌动的街头,镜头跟随着他的背影,依次掠过广场上的各色人物:走进写字楼的职场女性、牵着孩子着急奔走的中年母亲、街头表演的小丑、匆匆赶车的女高中生、打着电话的老人、边吃边点暴饮暴食的女用餐者、发生争执的中年夫妻等。而通过后续的剧情,我们会发现,第一集开头这个广场下容纳的众生百态就是整部《女心理师》中的主人公们。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汇集着一种或多种的心理问题,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更代表了一种或多种群体。例如,第一个单元中就讲述了尤娜的心理问题与故事。看似家境优渥、乖巧懂事的尤娜,却数次想要轻生。起初,老师与父母都认为是同学间不愉快的摩擦和学习上的压力造成了尤娜的“叛逆与“不懂事,但是经过心理师贺顿的心理测试与抽丝剥茧的推理观察之后,发现尤娜的心灵症结源于她偶然间撞破了父母离婚的秘密。无助而茫然的她,只能用笨拙的、伤害自己的方式拼命引起父母的注意,试图强行扭转家庭的破裂。而这些细微的情绪问题与情感变化,本身在影像的表达上就有一定的困难,导演运用了罗生门式的叙事技巧,将心理咨询的对话过程进行视觉化、多空间的维度表达,从而让观众产生深层次的代入感。从个体到群体,尤娜身上所呈现的也是现实生活中一部分青少年的共同问题:那就是原生家庭破裂对于还未成年的青少年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这也是很多青少年心理疾患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当然,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心理咨询的终点,从破题到治愈,从关注自我到缝合伤口,才是这部剧的终极奥义。剧中,通过心理师、尤娜以及尤娜父母的共同努力,他们一起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打消了尤娜轻生的念头。该剧通过探求社会问题背后的心理成因,让探求心理问题的途径变得开阔而日常、多元而包容,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职场女性面临职场性别歧视、女性在家庭与职场的平衡、无数打工人面对职场的破与立、空巢老人的孤独与焦虑、现代人面对压力的错误疏解方式、人到中年遭遇感情危机、青年男女的婚前焦虑……这些病症与表现无一不与社会热点话题相连,但其背后的心理根源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如此,也进一步体现出了这部电视剧的价值。淑敏的原著小说中曾经写道,“她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卑微的生命,……但努力和分歧,让她的生命和更多的生命有了碰撞。她相信自己的工作对很多人的生命起了作用,已经让某些人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她在付出和虚弱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深刻和稳定。这是用一个生命在掂量另外一个生命,用一个生命在擦拭另外的生命。剧中由杨紫扮演的女心理师运用专业的技巧与知识,方法与路径解开来访者心灵的困惑与阴霾,为他们带去光明,这看似是一场单向给予的征途,但实则不然。虽然剧情还未到终篇,但是种种线索与暗示都在告诉我们,女心理师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线,关乎家庭与亲情,也有着不能触碰的角落,不可言说的秘密。心理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脆弱和痛点,也有挣扎和困顿,所以,在一次次的心理治疗旅程中,看似安抚他人,实则也是治愈自己。这场救赎,因为是场双向奔赴,才更显温暖与积极的力量。(作者:杨韵莟,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