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通栏横幅广告

关注我们

《天书奇谭4K纪念版》:修复经典不只是为了致敬


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天书奇谭4K纪念版》日前举行首映礼,主题为“致敬”。接续20世纪60年代上映的《大闹天宫》,20世纪70年代上映的《哪吒闹海》,以及1983年上映、作为中国第三部彩色动画长片的《天书奇谭》,获得了诸如“神作”这样的赞誉。在北京、上海的首映礼现场,本片的声音修复师张阳和93岁高龄的钱运达导演分别现身,和观众分享了原版创作及修复中的一些细节。现场嘉宾的发言以及随后的网络跟评较为集中于感谢老艺术家、“爷青回”、感动到“破防”等声音。


但随着正式上映,这部修复版的经典动画电影开始面向更为广泛的观众时,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也出现了。比如画面色调与原作相差过大,是否存在修复“过度”的问题;声音设计中添加了大量包括电子音在内的、原版中不存在的音效,是否真的符合“原汁原味”原则;也有评论将这次修复直接判定为“迎合市场的二次流水线加工”。


看似两极化的评论,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焦点,即当我们使用当下先进的修复技术、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一部80年代用胶片进行记录的动画电影重新赋予活力的时候,“忠于”原版与“迎合”当下之间该如何平衡?


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曾说:“文化不仅是智性和想象力的作品,从根本上说文化还是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与38年前不同,现在走进电影院观影的大批“90后”“00后”们,是看着大荧幕的院线电影成长起来的一代。一部电影上映,约上朋友去看,结束后在咖啡店一起讨论,然后去豆瓣打分或是发朋友圈评论,再去找IP衍生品、去二刷、去B站录影评视频——这一系列行为,都是当下“观看一部电影”这个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资讯如此便利的今天,依然选择去电影院观看一部电影的动力,不仅在于影院能提供的硬件条件,更在于观影这个行为本身能构成一次完整的文化体验,充实自己的生活。


《天书奇谭》对于很多中年人来说,十分熟悉。在首映礼的采访中,观看原片超过三遍的人不是少数。如果今天经典文艺作品的纪念版将目标仅仅锁定在对原片了如指掌,甚至是对每一个画面的配色、每一段配乐都熟记于心的观众的话,它确实只需完成“致敬”即可。但正如有评论者指出的:“修复版更大的意义在于,即使把它当成一部新的动画电影来看,也同样是非常好玩和值得看的。”


这也就是说,致敬经典固然重要,靠近原版也理所应当,但是真要获得“经典”二字所指向的那种生命力,就需要进行面向新一代观众的、融合当代元素的再创作。在艺术审美方面,“90后”“00后”时常会因“国际化足够、民族化欠缺”而被指摘,而此次纪念版的《天书奇谭》所完整保留的,正是原版中浓郁的、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无论是取材于戏曲造型的人物设计,还是诸如竹笛、琵琶这类乐器的使用,对于年轻观众而言,无疑是一把从文化殿堂上递下来的梯子。如果说修复版带着某种迎合感,这种“迎合”也是带着建设性的“迎合”——那些未曾出生在那个年代,也没有领略过原版《天书奇谭》的观众,将有机会循着这把文化的梯子登高望远。


至少作为他们中的一员,笔者看过之后依然觉得有趣并感动,并不仅因为经典而感动,更因为纪念版的上映令人觉得,我们是受它欢迎的,它是愿意被我们走近的。(作者:黄竞欧,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2025 wiscb.com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