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通栏横幅广告

关注我们

原创 沉寂多年的徐峥,终于凭这部新片跟《我不是药神》比肩

拍电影很难,可徐峥,偏偏选择了最难的一种。

没错,《逆行人生》,一部在我心里可以和《我不是药神》比肩的好电影!

片花放出的时候,电影就喜提热搜,掀起热议。

外卖员,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又一次以现实主义的题材,被搬上了大银幕。

上映两天,票房已破1.18亿,在新上映的电影中拔得头筹。

作为演员,徐峥已经沉默了四年,上一部主演的作品,还是2021年的《爱情神话》。

作为导演,徐峥上一部电影长片,还是2020年的《囧妈》。

之前的作品,都是他擅长的喜剧;这一次,电影的风格,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沉寂多年的徐峥,似乎要凭这部新片,打开现实主义题材片《我不是药神》的天花板。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番茄君一样,看预告片笑出腹肌,在影院却哭成泪人。

这是《逆行人生》的一体两面,又何尝不是外卖员,生活和职业进程的写照?

看完电影后,番茄君发现,《逆行人生》有它的真实和深刻,而这种特质,在当下的商业片里,已经十分罕见。

徐峥还是那个徐峥,《逆行人生》也绝对值得一个高分。

01、谁“杀死”了高志垒?

在选择做外卖员之前,徐峥饰演的高志垒,像极了在大城市挣扎求生的自己。

这,其实是很多人,无比写实的状态。

年过四十,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

混成了不大不小的领导,他不像高层那样会笼络人心,又拥有自以为不会被取缔的技术。

靠着不错的薪水,竭尽全力供养了一套还不错的房子。

用那份城市精英的优越感,帮助妻子做起全职太太,帮助女儿上了国际学校。

一辈子,仿佛就这样过去了。

但,高志垒也没想到,表面上光鲜亮丽的“中产”生活,实际上,全靠自己一个人的收入维系。

那脆弱的平衡关系,就像一根发丝,吊着千斤重物。

除了祈祷不要有任何意外发生,对全家人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可人这一辈子,怎么可能没有意外?

一根烟的功夫,高志垒就跌落谷底——他被裁员,事先没有通知。

失业的蝴蝶效应,仿佛从没有收入的这一刻,就开始了。

每个月一万五的房贷,压得高志垒喘不过气来。

到处海投简历,到处面试,却杳无音信。

程序员的市场,从来不缺年轻人,而跟他这个45岁大龄程序员竞争的,都是二十岁出头刚刚毕业的00后。

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病不起进了ICU。

女儿被国际学校顺利录取,一年二十万的学费无从筹集。

妻子两个月没见到上交工资,家里开始入不敷出。

房贷、教育、医疗三座大三,就这样压在了高志垒一人肩头。

如果你是高志垒,你怎么活?

说实话,番茄君差不多到了这个年龄,但电影中的这些事,不敢想。

哪怕一些可能的道路,也被影片用血淋淋的现实统统堵死。

有人说,公司非法裁员,走劳动仲裁和法律程序,拿N 1也能撑很久吧。

一个细节。

得知自己被裁员的高志垒,在会议室大发雷霆,发誓要死磕到底。

但公司可以拖,员工拖得起吗?

老人不能一天不吃药,房贷不能逾期,衣食住行哪一样不需要钱?

电影有个镜头,一开始信誓旦旦的高志垒,终于放下要仲裁到底的决心,决定接受公司赔偿的30万(本来能拿70多万)。

深夜的他站在窗前,跟妻子谎称这只是个工作电话,可心里,却已经碎了一万遍。

这是只有中年人才能感受到的深深无力感和绝望感。

明明是名校毕业,明明有过硬的技术素质,明明还能带团队研发产品。

可又有什么用呢?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歧视”。

高志垒去面试,面试官曾当着他的面,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让我招他进来后安排在什么位置?怎么开工资?

这句话不是对高志垒说的,但却是说给高志垒听的。

后面还有一句,更是令人诛心:你当这是养老院吗?

一方面,是作为曾经的中产,985名校生,大厂的技术主管,高志垒心里,还是不甘心。

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中年失业人群的年龄歧视,是整个社会对大龄求职者的不公。

高志垒拿着包默默走出了面试公司,他所有的希望,开始寄托在一个黑中介身上。

可没想到,下一个细节,则更加讽刺。

他付了3万块中介费,可迟迟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路上偶遇黑中介,老实巴交的他追了半天,终于把人堵在了一扇铁门处。

可中介身材瘦小,一下钻了过去。

他肚子大又背着包,钻了一般,卡在了中间。

中介笑着嘲讽他:“卡住了吧?”

听到这句话,番茄君虎躯一震。

此时卡在门缝的高志垒,像极了他此刻的人生状态。

出不去,进不来,死不了,也活不好。

一个工作十几年,在单位呼风唤雨的小领导,此刻,那份自矜和自傲全被杀死。

而“中产”高志垒被杀死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整个社会,一个个,一幕幕的扎心现实。

02、谁“救活”了高志垒?

俗话说,不破不立,向死而生。

除了真实,《逆行人生》还有一点做得非常好,那就是准确把握住了角色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尽而完成角色内心的转变及人物的高光。

自诩“大厂精英”的高志垒,其实在被裁员之前,就与外卖员有过两次“深度接触”。

一次,是他被裁当天上班的时候,还点了一杯都市白领都喜欢当早茶的“黑美式”。

结果被裁的他,直接当着外卖员“老扣”的面,把咖啡砸进了垃圾桶。

另一次,是他神经紧绷赶早八,差点被一辆外卖车撞上,他下意识指着外卖员破口大骂:活该送外卖。

这时候,在高志垒心里,对“外卖员”这个行业,还是抱有歧视心理的。

身为大厂白领,他有脑力劳动者天然优于体力劳动者的刻板认知。

而在他看来,外卖员属于“没有门槛”的行业,只有找不到其他工作,不具备其他生存技能的人,才会去送外卖。

其实,现实中,不少人对“外卖员”抱有同样的看法,“活该送外卖”这种话,也经常出现在社会声音里。

既然是讲外卖员,那怎么把外卖员讲好,是判定《逆行人生》好不好看的重要标尺。

在这一点上,徐峥甩了“三板斧”,彻底改变了,观众对“外卖员”甚至“外卖”这个行业的认知。

第一板斧,是“打怪升级”。

直到高志垒放下偏见,进入外卖这个行业,他才发现,自己之前对“外卖”的一切认知,全都是失真的。

带入高志垒的视角,我们才知道,送外卖从来就不是骑个电驴走街串巷。

送外卖也有门槛,也有技术含量,甚至也有十足的专业性。

举个例子来说,新人入门,起码要翻越三座大山。

垃圾单。

对新人外卖员来说,一开始分配的,都是距离远,位置偏,单价低,不顺路的单子。

一直送这种单子,其实是赚不到钱的。

而外卖员刚开始,经常会被分配到这样的订单,需要经过历练,一步步提升等级,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平台派垃圾订单。

位置和路线。

外卖软件中规划的路线,都是默认路线,这种路线不仅用时长,而且信号灯多,无论跑多快,都可能订单超时。

而超时可能意味着罚款,可能意味着差评,更可能意味着一天白干。

并且,送外卖的位置也很讲究。

电动车不让进的小区,道路错综复杂的弄堂,学校和医院等等,一般都是外卖员避之不及的地方。

独门独栋,电动车能直达,便是送外卖的理想之地。

顾客和商家。

送外卖,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

和商家处不好关系,出餐慢,故意刁难,白耗时间。

对顾客没有微笑服务,不满足顾客的需求,会招致差评甚至投诉,最终扣钱。

新人高志垒,几乎把能踩的坑都踩了一遍。

以至于第一个月,收获差评十一条,辛辛苦苦一整月,只挣了4000块钱。

要干外卖容易,但要干好外卖,可太难了。

通过这一个月,我们也看到了,外卖员的艰辛和专业性。

第二板斧,是群像呈现。

同样,跟着高志垒的视角,我们走进了外卖员的世界,似乎终于能和这群每天为我们三餐奔波的人,打成一片。

除了高志垒这个中年失业的大龄程序员,外卖员这个群体,是整个社会的缩小版。

这里,有不想进厂,只想攒钱娶到心爱女朋友的年轻人;

有带着孩子,艰难求生的单亲母亲;

有住在垃圾堆,靠送外卖攒钱给孩子治病的农民工父亲;

有来自大草原,靠一身骑行本领竞争单王的牧民;

有老人,有孩子,有女生聋哑人……

贾冰说得好,我们这里“没有歧视,只有骑士”。

说白了,他们都是为自己生活而挣扎着拼搏的普通人,是千千万万个你我他,也是这个社会,最渺小却最真实的一份子。

而《逆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让他们这个群体,能以一种平视,而不是俯视的视角,被看见。

因为相比于同情,他们更需要理解与尊重。

第三板斧,是扎心现实。

送外卖自由吗?

自由,但也不自由。

片中有搞笑但又辛酸的一幕。

高志垒有糖尿病,打完胰岛素却忘了吃早餐。

此时,他正在送一个帮买的订单,订单是一条活鱼和几斤蔬菜。可在桥上,他因为低血糖,晕倒了。

迷迷糊糊中,顾客打来电话,质问:“我的鱼呢?”

此时,晕晕沉沉的高志垒,看到鱼跳出了塑料袋,掉进了苏州河。

“在苏州……河”。

“你去钓鱼了?”

一段对话,调侃的是外卖员的辛酸。

他们看似自由,实则活在无形的牢笼中,为了赶时间拼尽全力,为了拿全勤不敢请假,为了拼单王不顾身体。

这一刻,收获自由的鱼和晕倒的高志垒,完成了最为高级的反讽。

自由是虚假的,真金白银前,哪有什么自由人生。

跟这一幕一样,很多扎心的现实,看完《逆行人生》,才能够了解,甚至触及反思。

比如“算法”。

《逆行人生》中的每个外卖员,都跟现实的外卖员一样,被困在“算法”里。

订单的远近,送餐的时长,接单的时间,单子的好坏……统统都被算法拿捏。

你送得越快,其他人的时长就会越短。

你越内卷,算法就越压榨。

片中有一幕,是单王“大黑”和其他外卖员起了冲突。

大黑每个月能送1万8,这建立在他对片区道路极限熟悉,对片区内小区情况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可其他外卖员,却达不到他的水准。

但因为大黑送的多,送得快,整个站点的单价开始压低,之前送12小时能赚到的钱,现在需要送14小时。

矛盾就此爆发。

表面上,这是人性内卷的冲突,实际上,这难道不是背后程序制定者“算法”的作怪吗?

事实上,《逆行人生》对算法的揶揄,不止于此。

最开始高志垒被裁,其实就是被“算法”优化掉的。

这是一套根据年龄和贡献价值而裁员的系统,颇具宿命感的是,这套系统的设计者,正是高志垒本人。

再比如“人性”。

虽然职业是平等的,但干工作的过程,体验和经历却千差万别。

高志垒因差评被扣钱,只因为没有满足顾客的过分要求。

他拷问:“这又不是我的问题?”

站点却回答:“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吗?”

一句话,让高志垒无言以对。

外卖员这份工作的工作体验,完全与顾客的素质和性格挂钩,他们没有任何反抗和干预的权利,有的,只是逆来顺受。

有时候,与其说这是一份体力活,不如说,这是一份出卖尊严的工作。

所以面对高志垒的停滞不前,贾冰才会送他一句:“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但还没成为骆驼祥子”。

可,谁又能真正成为,那个只会拉车的骆驼祥子呢?

《逆行人生》不仅用“外卖”,救活了中间破产的高志垒。

也用三板斧,把外卖整个行业扒了个干干净净。

这里是一个混沌的世界,也是一个需要阳光的地方。

但至少,对我们来说,以后碰到外卖员,能想起电影中哪怕一点点情节,而因此对他们多一点善意。

那,便是《逆行人生》最大的意义。

03、卷,还是不卷?

《逆行人生》看得很辛苦。

以至于这种辛苦,给有些观众一种错觉:它到底,是不是在歌颂苦难?

当然不是。

虽然《逆行人生》通篇都在“卷”,从求职到年龄,从行业到外卖。

但它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却是“反卷”的。

中国人活得辛苦,尤其是在大城市挣扎求生的中年人。

但《逆行人生》却在告诉我们,大环境的变化,哪里会因个人意志为转移呢?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这个时代,未必能将个体的努力值,转换为应得的财富。

大潮之下,你我皆是“外卖员”。

这也是电影,不去回避,而去正面解读的问题。

当大家都艰难的时候,我们总得要活着。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还有变好的可能。

这也是《逆行人生》最大的主旨。

它不是通过中年破产的人生,去渲染社会焦虑,贩卖观众情绪;而是通过一个大龄程序员工作生活的丝滑转变,提神醒脑,反对内卷。

跌落生活的谷底,始终处于逆行状态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逆行人生》给出了答案。

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将要冲击过来的一切洪流。

毕竟,控诉命运的不公,在灯下顾影自怜,无法改变任何现实。

反而是积极的心态,才能拯救滚滚洪流中,艰难的我们,艰难的普通人。

我们当然值得更好的生活,只是目前,它可能还没有来到。

但只要勇敢生活,积极面对,心态乐观,昂扬向上。

谁又能说,那一天不会到来呢?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2025 wiscb.com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