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通栏横幅广告

关注我们

她刚官宣,就被全网嘲,冤吗

原标题:她刚官宣,就被全网嘲,冤吗

这两天刷到一个消息,让鱼叔两眼一黑——

《花束般的恋爱》内地版,官宣启动。

消息一出,网友的哀嚎声冲上热搜。

鱼叔也很疑惑,这咋拍?

日本原版,编剧坂元裕二以究极细腻的笔触著称。

用无数个真实细节,描绘出一个「和百分之百合拍的人说再见」的爱情故事。

在日上映后,口碑爆炸。

已有资源的情况下引进内地,也依然凭近一亿票房拿下去年进口爱情片票房冠军。

评分8.6,好于98%的爱情片,跻身豆瓣电影Top250榜单。

但国产爱情片的水平,咱们心照不宣。

翻拍出来,得是啥样?

天才网友们发挥想象力,写起了故事大纲。

要素齐全,逐渐演变成玩梗。

但,就是没有原版内味。

每个版本似乎都在证明,内娱长不出花束般的恋爱。

「北上广很难有花束般的恋爱」

灵魂共鸣的恋人被现实打败,又要呈现出一种轻盈的遗憾与悲哀。

在生存压力剧增的如今,这样的爱情堪称奢侈。

这样的华语爱情片,更是少之又少。

但鱼叔淘金老片,竟有意外收获。

一部40年前的爱情片,故事走向与《花束般的恋爱》颇为相似。

却成功落地,且更为现实、精妙。

被誉为1983年最强港片,横揽金像奖三座奖杯。

还是首次出征柏林电影节的香港电影。

或许,改编秘诀便藏在其中——

《半边人》

说实在的,《花束般的恋爱》要翻拍得接地气,确实有难度。

原因在于原作本身确实有些「悬浮」

男女主角意外结识,感情迅速升温而后投入恋爱。

靠的是对上大量暗号一般的「小众品味」。

他们喜欢同样的作家、漫画、电影、游戏、音乐、展览。

像结识了世界上另一个自己,话题永远聊不完。

甚至最后,两个合拍的人爱情难以为继。

也是因为现实压力让共同话题逐渐消亡,张口闭口只剩钱。

《半边人》里,也有类似的文艺元素。

有电影、音乐,也有文学。

彼时刚成立的Beyond乐队,还来客串了一把。

但故事却全然没有离地的悬浮造作之感。

不仅因为这是真实事件改编,连主角都由本人扮演。

还因镜头十分克制,不管是彼时的香港城市风貌还是人物的生活,都真实得犹如纪录片素材。

而更接地气的,是现实的重量。

女主角阿莹,出生在香港平民区。

兄弟姐妹七个,她排老三。

阿莹没考上学,早早便回家中的鱼档帮忙。

她手脚麻利,脑子又活,总能撑起生意。

生意辛苦忙碌,却只能勉强过活。

毕竟香港寸土寸金,阿莹只得与其他七个姐妹兄弟挤在一间房里的上下铺。

家里一张餐桌十个人,一摆就当是客厅了。

生活没有隐私,精神更没有出口。

年轻虽好,可一旦与贫穷相勾连,便会更加难熬。

于是,文学艺术成了阿莹难以喘息的生活里为数不多的放松出口。

一有空闲,阿莹便蹲在音响旁边听音乐。

还报名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心的工读生,用劳动换课程。

比起文艺消遣,这里更像现实的防空洞。

但在文化中心,阿莹也没什么归属感。

每次来,都要先洗掉一身鱼腥味才好意思进教室。

一个人的出现,松动了这一切。

文化中心教授表演课程的老师张松柏,为了拍电影从美国回到香港。

上他的课,阿莹总是别样开心。

张松柏虽然因病行动不便,却性情疏朗。

从事电影工作,让他知识面涉猎广泛。

丰富的生活阅历,又带来一份松弛与洒脱。

一次书店偶遇后,张松柏逐渐走入了阿莹的生活。

一个是新到香港,一个渴求新鲜,二人一拍即合。

他们不断相约出门,聊文学、音乐、电影。

这位表演老师总能带阿莹看到更有趣的东西。

比起文化中心,张松柏身边成了阿莹真正的精神憩息地。

天长日久,难免动心。

看似又是一份灵魂契合的爱情故事。

但谁料,阿莹的心意还未说出口,故事竟出乎意料地突然走向了结局。

老实讲,爱情片与爱情一样难以把控。

既需要有说服力的相处细节,又需要准确捕捉流动的真实欲望。

这欲望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

内娱爱情片备受吐槽,就是因为两者都做不到。

性欲,顾左右而言他。

连《花束般的恋爱》来到内娱,翻译都有好几版。

精神欲求,更难觅踪影。

对此,《半边人》倒是做了示范。

但恐怕,又是内娱不敢触碰的尺度。

在张松柏出现之前,阿莹已有男友。

原本二人相当投契,经常见面,如胶似漆。

但逐渐地,阿莹发现男友只想满足身体欲望。

对精神上的交流,却总是回避。

阿莹真挚的感情对他而言反倒成了负担。

对方开始一次又一次地拒绝见面,直到这段感情不了了之。

一开始,阿莹也故作洒脱。

只要能在一起,未尝不能学鼓手男友那样对待爱情。

但久而久之,阿莹反倒更为失落空虚。

爱情或许包括肉欲,但肉欲却并非爱情的全部。

片中使用了一条颇具张力的长镜头,呈现这种不平衡的爱情状态。

二人分手后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交流。

鼓手男友仍旧无法投入任何一段严肃感情。

面对阿莹的提问与试探,他时而沉默,时而搪塞。

因为演员即是原型人物,尴尬与黏着充斥现场。

现实与戏剧的边界被电影模糊,流露出的真实感让人恍惚。

也让阿莹笑容中的失落,更刺痛人心。

有了这层欲望缺失的铺垫,阿莹对张松柏的动心才是如此自然而然。

可惜的是,张松柏未有回声。

他对阿莹好,却能同样开着关于爱情的玩笑。

他与阿莹的相处,也能看作是朋友之间的交流。

甚至来到阿莹家中了解她的生活,连同采访阿莹的前男友。

都可以说是为了写出更贴近生活的剧本。

即便是「我爱你」的对白,也不过是表演课作业的一部分。

大雨倾盆模糊了车中二人的样子,更让「我也爱你」显得分外不真实。

二人之间最亲密的接触,不过是阿莹为张松柏扣上了一颗扣子。

夜风中,心意欲说还休,始终未曾挑明。

张松柏却话锋一转,提到年轻时当兵因意外感染瘸了一条腿

扣子是解还是扣,在心前让人摇摆。

顾虑只字未提,但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其实,不管是《花束般的恋爱》还是《半边人》,最让观众心有戚戚之处,便是这份克制。

与灵魂伴侣分手,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隐痛。

故事幸运地躲过狗血,只有淡淡的遗憾留作多年难消的余震。

但这样的克制,同样在内娱少见。

编剧们似乎唯恐情节不够刺激,迫不及待地让故事抓马出花。

与《花束般的恋爱》相似的爱情故事,内娱不是没拍过。

电影《长沙夜生活》中,就有一条相似的爱情线。

尹昉饰演的景为为失眠严重。

每到晚上只好去书店哲学区呆着看书。

意外邂逅了张婧怡饰演的女孩何西西

二人因误会结识,相约在女孩第二天离开之前一起夜游长沙。

同样是谈及共同语言。

不管是用哲学用语吵架还是朗诵诗歌,都难掩尴尬刻意。

表现欲望,靠突然的质问。

「你不是想睡我吧」

表现精神上的互相理解,靠女主角突然跳入湘江。

只为了让男主角救起,解开他因未曾救下自杀的前女友而困住的心结。

所有的哲学书,都无法解释他俩如此突然的行动逻辑。

一切原本被试图当作灵魂伴侣证据的文艺元素,也都沦为主角强行装叉的道具。

但《半边人》之所以没有造作感,正是因为每个元素出现都有它的用意。

就像张松柏与阿莹偶遇时,曾帮她买下一本书。

而后,书中的故事《将军族》被张松柏选作表演班的毕业作品排成话剧。

故事里,一个北方的老兵结识了一位被父母卖掉的年轻养女。

二人久处生情,但无奈现实差距、舆论压力都横亘在他们之间。

老兵只得倾尽积蓄为其赎身后默默离去。

多年后再见面,老兵已近暮年。

年岁与残缺的身体,还有无法跨越的身份,让这份爱情重到此生无力相继。

只好寄希望于来世,清白而又轻盈地相爱。

台上,阿莹与张松柏说着这句台词相拥。

铺垫的故事,成了二人爱情命运的预言。

这样的爱情故事对于内娱而言不仅隐晦,且充满雷点。

爱情故事无法轻盈,同样和舆论土壤有关

就像各种城市版《花束的恋爱》改编,由对内娱创作力的调侃逐渐演变成对相似爱情故事的嘲讽与贬低。

唱衰声中,暗含着大众如今爱情叙事抱有的巨大悲哀与怀疑

沉重的社会生活压力和日趋紧张的性别议题,让现实中爱情的容错率降低。

也让部分观众对爱情故事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真实人性被骂。

《花束般的恋爱》中,二人的爱情出现问题,评论中各种「出轨」审判随即展开。

「恋爱脑」也会被骂。

像阿莹那样为了留住男友委曲求全的做法,不难想象在如今会受到怎样的指摘。

更不用说阿莹与张松柏之间的世俗差异

不管是年纪长相还是身体条件,放在现在都分分钟被群嘲。

这让创作者仅靠刻板悬浮的想象,更难以在观众心中埋下一颗信任的种子。

轻盈的花朵长成,不仅需要轻盈的土壤,更需要耐心浇灌、细心呵护。

一言以蔽,待之以用心。

花朵如此,作品亦如此。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助理编辑:白素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2024 wiscb.com

观看记录